哑柏刺绣中国非物质遗产

  • 内容
  • 评论
  • 相关

1

哑柏刺绣

历史价值:哑柏刺绣年代久远,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源于西周,秦汉初兴,随唐继起,从清代起至今有固定的刺绣市场,对研究历代绣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艺术价值:哑柏刺绣针法多变,图案新奇,色彩柔和,层次分明,形象布局,错落有致,丰富饱满,善于变化,艳雅有度,生动逼真,充分显现民间艺术的创造力。

经济价值:哑柏刺绣品远销陕、甘、宁、青、新、晋、川及云南等省,有的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设点销售。一业兴代动百业兴,织布厂、印刷厂、印染厂、绣线厂、运输业等配套产业即地而起,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所属地区:陕西·西安·周至县

遗产编号:Ⅶ-1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遗产级别: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西安市周至县

哑柏刺绣可溯源于西周、秦汉初兴,随唐继起,衰落于民国,振兴于今。

周人开发武功时,曾渡过渭水,到南山凿取磨扇。它建都于沣镐,哑柏为王畿地,又有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周礼考工记》记载了西周人刺绣,练丝和彩绘的情景。《古人尚书》记载“衣画而裳绣”的六种图案。说明周代时,哑柏的奴隶主贵族中,就流创刺绣品。

哑柏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气候温和,适宜于栽桑养蚕、抽丝织帛,《诗经》已有记载。清乾隆年间,周至县令邹儒大力推广蚕桑事业,并在哑柏建有织帛工场。

秦汉初期,两朝都在县东建有上林苑,修长杨宫,射熊馆等宫馆。文献记载:宫墙上裱糊着精美而富丽堂皇的绣品。西汉中期,富豪官宦人家多用绣品装裱客厅。曾做过周至县令的白居易在骆口驿(今骆峪乡)曾写“绣衣不惜拂尘看”《绣妇收》等诗句。

哑柏刺绣业的兴起,宗教、寺庙也用绣品装饰。庙内的幡、帐、伞、桌帏、团垫等绣品庄重而堂皇,天主教神职人员,服饰均绣图案,精美无比。明代周至的戏剧班、社剧装也是民间绣工刺绣。20世纪八十年代专业和业余剧团的剧装,均为绣工自产。槐花村刺绣厂也改为戏装刺绣厂,大批绣品销往西北五省和山西等地。

按照哑柏乡俗,姑娘出嫁,必须上等绣品陪嫁,方显姑娘才艺。一是居室绣品门帘;二是床上被面、枕头;三是服饰、凤冠、霞披、裙袄等;四是小装饰品,荷包、香包、飘带等。有的习俗还保留至今。

哑柏刺绣先于手绣,后又引进机绣。

明、清两代哑柏仅有零星商品绣。民国初期,战乱和饥荒使刺绣艺人死而技息。解放后,哑柏手绣有所发展,绣市得以恢复。七十年代,提倡兴办厂、场,槐花村与西安凤凰刺绣厂挂钩,办起了专业机绣厂。绣工的增加,产品的繁多,外销量的增大,哑柏先后建立了四个较大的专业集散市场。外购商,推销员云集哑柏,绣品销售全国各地,也有推销人员在东南亚国家和俄罗斯等国设点销售绣品。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不断报导,我县著名文艺作家倪运宏先生,以哑柏刺绣为背景而创作的戏剧《花乡风情》和电影《两对半》名声大震,影响极大。

哑柏手绣以平针、齐针、散套针、切针、扣针、绕子针等10余种。虽然针法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上,主要用“扎法”、“挂法”、两种。“扎法”多用于纹样的大实面,所以也有人称扎法为“面绣”,“挂法”多用于纹样的轮廓线,所以也有人称“挂法”为线绣。从效果来看“扎法”的图案比较丰满厚实,“挂法”的图案比较疏而空灵。机绣以平针、跳针、云针、打籽等六大类为主,有针法70余种,八十年代流行贴花,烫花和印花,20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烫绣、印绣、喷绣等工艺。主要生产枕套、被罩、床罩、台布、门帘、洗衣机罩、电冰箱、电视机罩、沙发苫单等十大类,100多样花色品种。

??哑柏绣品色彩富于理想化,讲究强烈对比。形象布局错落有致。图案讲究饱满,寓意吉祥。常在《五谷丰登》、《四喜临门》、《喜鹊登枝》、《喜上眉梢》、《五福临门》、《龙凤呈祥》等寓意吉庆祥和的图案。 手绣用园型绣绷,上下走针,机绣是手握绣绷,依据图案四面摆动,依据花色不断换线,随着绣机转动,各种花型图案即现。电动绣机的问世,相继绣品烤边机,专用绣花机及超声波机等。相继进入农家不冒烟的工厂,大大地提高了工效和质量。

哑柏刺绣做工讲究,常用大红、碧绿、金黄、瓦兰等色对比,其寓意是花红多结果、叶绿多打粮,不同的色布采用协调而素雅的丝线,以不同的针法,并以金、银等丝线钩边使色彩协调美妙。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