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录怀:我与眉县猕猴桃的故事

  • 内容
  • 评论
  • 相关

作者:杨录怀

眉县首善镇红东村人,曾任眉县园艺站技术员,现为果农。

初夏六月,沿310国道走进眉县,映入你眼帘的不再是往日的麦浪滚滚、抢收抢种的场面,而是道路两旁一片片绿油油汇成的壮阔“海洋”。人们在各自的田地里进进出出,水泥杆架下是他们忙碌的身影,到处飘荡着歌声和欢笑声的画面。田间道路上小车排成行,外地人不知道还以为在开现场会呢。走近地头一看,钢丝下一眼望不到边的毛茸茸小东西是什么?——这就是眉县猕猴桃,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眉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眉县曾是秦岭北麓苹果主产区,因有十万亩苹果带而被成为"水果之乡"。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产业重新布局,我县地理位置靠近秦岭,年降水量偏大,光照不足,苹果果品果锈大,果农卖果难。当时,省果树所曾组织农业科技工作者对秦岭野生猕猴桃做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并在周至县建立了省猕猴桃试验站。针对我县果业局面,我县园艺工作站一班同志在站长陈志芳带领下,一手维持我县现有矮化乔化苹果品种优化;一手开始组织猕猴桃开发与推广,成立猕猴桃组,本人非常荣幸地成为其中一员。

当时,我县猕猴桃栽培还是零起步,沿山一带群众只知道山里面有野生猕猴桃(东片人称为毛桃、西片人称之猕猴桃),对猕猴桃的人工栽培从未尝试过。我们猕猴桃组一班人上省农业厅,跑中央农业部,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宁愿同事们几个月不领工资,也要坚持争取我县成为猕猴桃基地县,为猕猴桃在我县发展争取宝贵的扶持资金。同时,陈站长带领我们一班人,踏遍我县各乡镇的沟沟坎坎,招集广大群众做动员,讲解猕猴桃发展历史,我县栽培猕猴桃的地理(我县的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及极端高温、极端低温)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第一步,是要下乡选点搞试验示范,群众对猕猴桃生产不了解,大多数群众甚至不知道猕猴桃是个啥东西,认为园艺站在做生意。为了打消群众们的顾虑,让群众放心栽培,县园艺站承诺:1、定期下乡技术指导,并为栽培户提供苗款架材补助;2、包收80克以上猕猴桃(当时为了对桃进行保鲜,园艺站得把桃运到西安去冷藏,后来园艺站院内修了一个地下冷库,才解决了当时的果品销售问题);3、每年用站上的小轻卡将部分成品桃直接拉到省农业厅、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进行鉴定与推广。本人当初带着猕猴桃宣传光盘,利用晚上时间巡回放映,白天和猕猴桃组的同事们一起奔波于全县各个示范点宣传动员群众,并选定园艺站苗圃、新庄村、下第二坡四组等为苗木培育基地,为我县猕猴桃发展培育优质苗木。有一次,我与同事王旭去省试验站采接穗,下午在公路边等班车回眉县。我们从下午三点等到天黑,没有一个班车愿意停下拉我们,最后拦了一个货车才回眉县。第二次去的时候,我特意在上车后问司机那天为什么不拉我们?司机遗憾的表示那天以为我们是闲散人员。因为我们当时为了给接穗保鲜,用蛇皮袋和麻袋片淋湿包裹枝条成四梱,一人两梱,背一个抱一个。司机以为我们是讨饭的,才没让上车。现在想想,真是有意思啊!

经过以上诸多努力,果农积极性大大提高,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我县获得了农业部当时的扶贫项目——“猕猴桃基地县”,并成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会员,每年获得专项扶持资金。截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我县的横渠文谢八组、经渠下第二坡四组、年家庄、营头河东、营头村、礼关、大湾、齐镇下西铭、第五村新庄等,已初步建立起我县第一批猕猴桃示范园。在这期间,得到了当时文谢八组长、下第二坡四组长赵继财、大湾村干部杨六喜、新庒村主任汶玉强广大干部群众和省猕猴桃试验站张清明、省果树所龙周侠等科技工作者的大力协助与支持。

光阴似箭,眉县猕猴桃从无到有、从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从以秦美为主栽品种到创造以徐香为品牌,从以河滩下湿地为主栽到以川塬区为主栽,人们也从怀疑徘徊向放开步伐发展。我们猕猴桃组每一个人都不曾想到,不过30多万人的眉县就有30万亩猕猴桃,95%土地都种猕猴桃,猕猴桃这个金旦旦,实实在在给眉县农民创造了空前的经济收入!现在的眉县农村,年收入三五万的常见,七八万的一般,十几二十万以上的也村村都有。要知道,哪家要是在30年前是个万元户,那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呢!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眉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在西农大科研队伍的协助下,“眉县猕猴桃”取到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国家级猕猴桃园区建设成功;齐峰、金桥、秦旺、鹏盛达等一批猕猴桃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涌现,为我县猕猴桃产业化的长期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而作为我,一个猕猴桃引路人之一和直接参与者,看到今天我县猕猴桃事业的繁荣景象,更感到无比的自豪,也更希望勤劳善良的眉县人民在这希望的田野上绘出更美丽的图画!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